日前,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衛在2017(第六屆)中國建筑用鋼產業鏈高端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國內的鋼鐵需求已經進入峰值平臺區,但總體來說前景依然看好。
石洪衛首先從鋼鐵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政策取向談起。
事實上,從21世紀以來我國粗鋼產量與消費就逐漸從供少需多轉為供多需少。至2016年,粗鋼產量與表觀消費量相差在一億噸左右。
價格方面,近20年以來,我國鋼材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劇震,歷史Z高點出現在2008年年中,2010年后開始漸步入下行通道,但自2015年末起觸底反彈,目前仍處于上升態勢中。
對此,石洪衛指出,鋼材市場本身存在很大問題,產品需求缺乏價格彈性、過剩產能十分龐大且產業較為分散、而鋼鐵產品價格自身富有彈性、產量與消費則經歷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后已經趨于穩定或下降。
在石洪衛看來,我國進行的鋼鐵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政策取向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了政府作用,對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效果明顯。
他還指出,首先,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態勢已得到明顯改觀,特別是長材產能嚴重過剩的態勢得到了根本性改變,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其次,鋼市無序競爭的境況得到了有效改變,長材市場此前“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已經大幅改善。第三,鋼鐵企業環保水平普遍提升。第四,鋼鐵企業效益明顯回升。
石洪衛進一步分析,宏觀大環境而言,我國經濟增速已經有所下滑,但由于基數大,GDP每年依然保持著4-5萬億元規模的高增長水平,然而,其內在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三產業占比不斷提升,GDP增長速度近年以來高于工業增加值,但2017年兩者基本持平。
基于宏觀面和基本面的考量,石洪衛指出后市供給側改革應與需求側改革同步實施,并預期2017年鋼材市場需求總體平穩,市場細分來看,建筑用鋼在基建支持下持穩,制造業用鋼則將有所增加。長遠來看,石洪衛則指出要關注“中國制造2025”對鋼材需求的拉動以及給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
石洪衛表示,我國針對鋼鐵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歸屬于長周期政策,鑒于當前的市場形勢,政策持續時間可能長達十年之久。不過,他也同時表達了樂觀的態度,“我國鋼鐵需求進入了峰值平臺區,未來前景依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