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小小鋼球背后的工匠精神
“我正在研發一種新技術,如果試驗成功,這將大大降低新產品的生產成本。”浦江中寶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中鋼說。原來,一般企業在涉及到淬火工藝時,大多采用真空爐設備加工,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張中鋼想憑借自己多年的技術經驗,尋找代替真空爐加工的方法。
奔波、試驗、訪專家、找行家、尋廠家……張中鋼孜孜不倦,潛心鉆研生產技術、精于生產設備、致力于開發新產品,旨在不斷做精、做強、做大鋼球產業。
“張中鋼的鉆研精神就是我們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開發區主要領導說,工匠精神是驅動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動力。企業要培育工匠精神、追求技術的改進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就必須調動技術工人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企業快速發展貢獻力量。
奔波、試驗、訪專家、找行家、尋廠家……張中鋼孜孜不倦,潛心鉆研生產技術、精于生產設備、致力于開發新產品,旨在不斷做精、做強、做大鋼球產業。
“張中鋼的鉆研精神就是我們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開發區主要領導說,工匠精神是驅動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動力。企業要培育工匠精神、追求技術的改進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就必須調動技術工人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企業快速發展貢獻力量。
對癥下藥 扭虧為盈
張中鋼出生于1953年,干過2年木工,隨后進入浦江汽配廠,從臨時工到副廠長,一干就是15年。1989年,張中鋼調入浦江鋼球廠當廠長。廠里比他年長的前輩對他提出質疑時,他說:“我別的本事沒有,但你們要是能把機器設備拆了,我全部能重新裝好。”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干勁以及他對技術、人才和管理方面的投入,讓當時處于虧損狀態的浦江鋼球廠,三個月內扭虧為盈。“產量跟不上就要抓生產,產品銷不出去就要開拓市場。”張中鋼這樣總結他的盈利方法。
1996年隨著國營企業改革大潮的來臨,浦江鋼球廠作為試點率先進行了改制。張中鋼看準時機,冒著1800多萬元的債務風險,接手了浦江鋼球廠,改名為中寶鋼球,成了個敢吃螃蟹的人。從那時起,張中鋼大膽放手干,真正開始了他的鋼球事業。
不會則學 不知則問
企業起步初期,各方面都非常困難。張中鋼認識到老舊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必須研發新產品,他將目標鎖定了軸承鋼球。當時杭州軸承廠、上海鋼球廠的鋼球制造技術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張中鋼不辭辛勞,一次又一次地去杭州、上海拜師學藝,回來后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在車間里做試驗。可還是失敗了。當張中鋼再去杭州、上海求教時,對方勸張中鋼早點放棄,預言浦江做不出軸承鋼球產品。
張中鋼不服輸、不服弱、不怕苦的精神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認為技術不行學技術、設備問題換設備。“我永遠記得那個夜晚,不停地試、不停地做,終于把軸承鋼球做出來了。”張中鋼感慨道。正是這項產品的突破,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事事躬行 樣樣親為
軸承鋼球生產技術攻破后,張中鋼開始致力于做精這枚鋼球。軸承鋼球是汽車輪轂、家電、風力發電、工程機械軸承的主要配套產品。所以,判斷鋼球質量的好壞,Z有發言權的是軸承配套企業。每把一批成品鋼球送去配套廠,張中鋼都要掌握手反饋資料,一旦配套廠指出這批鋼球合格率低,張中鋼就要親自趕去廣州、深圳等配套廠,到車間與工程師一起探討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張中鋼說:“每次配套廠回來后,不管多晚,我都會時間到車間進行試驗、改進工藝。”拿別人的產品與自己的產品進行對比,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這是張中鋼做精鋼球的途徑。
瞄定市場 精準發力
目前,張中鋼一方面通過優化客戶群,剔除一批信用不好的客戶,爭取一批高端優質客戶,進一步拓展鋼球市場;另一方面,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企業新的增長點。通過兩年的研發,今年風力發電鋼球已經推向市場。接下來,張中鋼正在著手研發鋼球延伸產品——汽車配件系列。張中鋼自信地說:“只要新產品能做好,憑借中寶機械的口碑,市場一定不是問題!”
如今,中寶機械在全國十大鋼球企業中排名第三位,產品質量和企業綜合競爭力在軸承行業中有較高的認可度,先后通過ISO9001、TS16949質量體系認證,產品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的軸承生產企業,是人本集團、天馬集團、SKF、瓦軸集團、日本土肥、重慶長江、韓國斗天等諸多知名軸承公司指定的配套產品。
(來源:浦江新聞傳媒)
發布時間:2019-05-16 13:03:11